《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规划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5-25   浏览次数:2865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规划
 
汽车检测与维修考研室
冯长征
一、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应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按专业需求进行取舍,强调能力本位,突出技术、技能实训课的地位,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重组和调整.本文通过构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论述了专业课程设置及整体改革的方案及组织、实施方法等。
课程体系整体改革,应坚持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需要为准的原则,落实“人本创造、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上突出汽车维修专业的特色,贴近工作岗位(群)培育人才,使专业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课程设置上应遵循基础宽、知识新、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使学生既能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方案和培养目标
程体系整体改革的目标应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并按专业需求进行取舍,强调能力本位,突出技术、技能实训课的地位,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重组和调整,构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改革以及系统的学习和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特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其主要表现在:
(1)专业能力
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有目的地、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获得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汽车维修等法规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开发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自我控制、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
(3)社会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理解、关爱、奉献社会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 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目标
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应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贴近岗位(群)开发课程。在专业设置上应确立 “汽车运用与维修”大专业下若干个专门化培养方向。即“汽车机电维修专门化”,“汽车检测专门化”“汽车电器维修专门化”、“汽车涂装工专门化”“汽车商务及营销专门化”等。课程体系应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造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即由原来的三段式(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结构改变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模块。使调整后的教学课程内容渗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要求,基本体现了实用、实际、实效,够用的原则(专业课整体结构图如图1)。
图1专业课程整体结构图
在制定整体课程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等实践教学环节。
(2)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3)开设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培养学生创业与经营能力;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中级专门人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此来获得与工作岗位(群)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同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案例性、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课题,通过一个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基于上述理论,便于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干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整合,全面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由10个学习模块(如图2)组成为主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优化模块的组合和专门化课程的学习,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0个学习模块又可根据各机构相对独立的系统和内容,从原理、结构再到检测、维修等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模块,采用图文并茂的活页文档、边讲边练的一体化教学和多媒体反复演练等形式的教学,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和教学效率等,真正达到校、企“零”距离。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学校专业教学水平和产、学、研结合能力等。
图2 专业课程改革教学体系构架图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相关配套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理论实践一体化多功能教室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是以学生为主体而设计的。要保障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构建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外,还应有与教学实施相适应的教学工作站,模块化综合教室,应体现一体化的要求。
模块化综合教室应有配套的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区域、现代化教学设施,完整的工作过程设备。实验、实习台架设计应与实际工作环境、过程基本接近,应充分体现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充分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的仿真性等。使教学和学习过程既能反应工作原理,又能反映出完整、接近目标的性能检验、诊断、测试等过程。
2、开发与课程体系配套的模块化教材
模块化教材应充分体现和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要求,应能反应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特点,并配有相应的模块教学大纲和配套的学习套件,包括教学目标、图表资料、教学流程图、职场安全、教学进度、教学管理文件(设备、工具和辅导教具清单、)、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模拟软件、技术情况(材料、元件、方法)、学生工作页、学习评估等。
模块式教材是完成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可以不分形式(讲义、校本教材、活页文档等),但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要开发时应体现以下特点:
(1)应体现本专业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新动向,要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
(2)模块式教学单元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头,以进度(成绩考核)结尾,首尾紧密相连;对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应简明扼要描述,并配有大量插图,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学习效率;
(3)每个模块单元应包含一项特定的技能或知识,并明确详细的工作步骤,强调“做”而不强调“知”,应体现从实践中领悟理论,从做中学,先会后懂。
(4)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工作站为中心”、“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并按照标准(国际的、国家的、企业的)来开发学习单元,增强通用性与适用性等。
3、建立与专业培训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以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建立与专业培训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要途径,才能使专业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遵循渐进性、阶梯性原则。应着力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素质以及支持理论教学体系为根本目标。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实验(基本技能)、实训、实习(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组成。
(1)实验环节。主要解决学生对部分基础理论的理解,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所必须的基本经验技术,是对动手能力进行初期培养;
(2)实训、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环节。应与专业课程对应,主要解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实习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获得职业岗位专业必备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等。
(3)综合技能训练环节。与某几个专业课程对应,主要解决学生胜任岗位的综合经验技能,通过各种取证培训、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缎炼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提高和增强第一任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及模块课程实施内容和要求等,确定实训课程大纲和实训项目。综合技能煅炼是在实训、实习的基础上,把学生推向社会,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实验、实训和实习以及综合技能训练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实验到实战的链接体系。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从事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缩短岗位适应期。
4、加快“双师型”教师和“创新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知识、素质、能力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现代职教贯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学科型教学体系,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模块化课程结构,理论实践一体化以及行为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将进一步在今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无疑,没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职教改革将难以深入。
加快“双师型”教师和“创新教师”(双师+名师)的培养,(1)首先要优化教师的个体素质。确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平台,制定不同教学岗位上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和要求目标。(2)强化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参加技术培训、挂职顶岗、社会调研以及参加各种形势的研讨会等,积累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等。(3)加快“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使“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4)推行全员岗位动态聘任制和竞争机制。“专、兼”教师实行“按岗取酬、优质优酬”的工资资金分配方案。5)启动“创新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工程。“创新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学科的水平,是学校声誉、教学质量的标志,是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为此①建立“创新教师”分层培养、选拔制度;②优先为“创新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③努力为“创新教师”开辟专业发展的空间;④充分发挥“创新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⑤切实提高“创新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等。
 
 
Baidu
sogou